2017年全国卷历史考纲分析解读

2017-03-06 15:51:34点击次数:1357

一、新课标全国卷特点

1.重学科主干知识而非教材内容。一般而言,选择题的选项不外乎两种构成,一是历史事实(知识),二是历史认识(解释)。山东卷大部分选项都是来自教材历史知识,而新课标全国Ⅰ卷大部分选项都是历史主干知识,策重细节、人文、心理、精神层面。相比较而言,要求考生具备较强的学科综合能力和较高的学科素养。

2.思维力度更大,逻辑环节更多。山东卷的选择题只有一重思维,

题干与选项往往是直接的映射关系,逻辑环节较少,只要抓住关键词,基本可以锁定答案。全国Ⅰ卷经常出现需要二重推导的选择题,思维力度更大,逻辑环节更多。很多题目除了需要理解概念,更需要合理推导。以材料题为例,山东卷材料使用非常简洁,所呈现的几乎都是有效信息,干扰信息已经被命题者剔除殆尽。全国卷则不然,必须把握题干材料所表达的完整意思,使答案与题干意思紧密相扣,成为合理的逻辑关系,使试题难度进一步加大。

3.重视在历史情景中进行严密的逻辑推理。山东卷的选择题很多时候仅仅根据材料就可以得出结论,不需要多少学科知识,调动运用知识的要求不高。新课标全国Ⅰ卷大部分选择题要求考生能在历史情景中理解材料,体现鲜明的时代感和宽广的学科视野,要求考生具备较强的综合学科材料和知识的能力。

4.从考查知识向考查能力、素养的转变。注重考查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和历史学科素养。历史学科能力主要包括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围绕着这四项能力目标,高考着重考查对历史概念、结论、阶段特征的准确理解,运用正确的史观和逻辑分析方法,论证、评价历史现象和历史事物,试题的能力要求大大提高。以材料题为例,2013年新课标全国Ⅰ卷第40题,材料字数达到700多字。2014年的非主观题材料都是500字左右。2015年除第41题外,其余也都是400-500字的材料阅读量。材料阅读量明显增大,对学生通过阅读材料获取和解读信心的能力要求明显提高。

二、2017年考纲的变与不变

不变的是考核目标与要求

历史学科考查对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学科素养和学习潜力;注重考查在唯物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 获取和解读信息

理解试题提供的图文材料和考试要求。

整理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

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

2. 调动和运用知识

辨别历史事实与历史叙述。

理解历史叙述与历史结论。 

说明历史现象和历史观点。

3. 描述和阐释事物

客观叙述历史事实。

正确解释历史事物。

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

4. 论证和探讨问题

发现历史问题。

论证历史问题。

独立提出观点。

变的是考试范围与要求

必修内容没有变化,变化的是选修内容。与17年相比选修删除了三个改革

选考一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

商鞅变法 2.北魏孝文帝改革 3.王安石变法 4.俄国农奴制改革 5.明治维新6. 戊戌变法。与16年相比删掉了梭伦改革,欧洲的宗教改革,阿里改革。

三、积极转变适应全国卷之策略

1.立足学科主干知识点,构筑学科知识体系。深入理解,史料研发,学术观点引入,能够利用、驾驭、离开教材。

 2.转变备考观念,以能力、素养备考取代知识备考。教师应该以历史主干知识为基础,以能力、素养为目标备考。考查的知识万变,但能力不变。“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要注重架构学生的历史时空观念,培养学生的求真求实的历史证据意识、回到现场的历史思维特征、关照现实的历史价值引领、合乎逻辑的历史推理意识。

3.准确审题,答题语言突出考生分析。全国卷材料问答题答案不是生硬照搬教材或材料,而是材料信息加考生分析,加强考生新材料的历史阐释能力训练。教师要善于抓住一切机会锻炼学生,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除了要对知识进行回顾外,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逻辑表达能力,以及史论结合表述历史问题的方法。

4.加强材料阅读和主旨归纳的训练。全国卷很少考具体的课本知识,而是尽量提供新情景,要求学生解决新问题。正因如此,全国卷几乎每道题都是材料题。材料阅读和信息提取能力就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建议师生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四、针对学情,单县二中高三历史组备考建议

1、指导思想

以考纲、课本为主要依据,从学生实际出发,以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为中心,突出重点,讲求实效,巩固第一轮复习成果,进一步提高学生对历史基础、基本技能的掌握水平和多角度、多层次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2、具体措施

⑴、深入研究考纲及近年高考题目,把握高考命题趋势,做到复习有的放矢,增强实效性。通过“四新”(新观念引入,新材料使用,新情景设置,新问题提出)考“三基”成为目前高考试题的趋势。第一狠抓“三基”不放松(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基本方法),牢固掌握主干历史知识;第二讲解新的史学观,如文明史观、整体史观、近代化史观。

⑵、备课组分工合作,集体备课,加强学习与交流。集全组之智慧,各位老师对照各自的任务,认真备课,上课前三天拿出教案和试题,同时组内多听课,多交流。

⑶、提高课堂效率,杜绝满堂灌。进行专题知识梳理,不能由老师包办,在老师布置下,课前或课堂完成。老师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规律性问题,得出结论,从而使基础知识和能力培养同步进行。

⑷、加强综合备课组活动,在热点专题探讨、文综考试组题、学情分析、文综考试方法等方面加强与政治、地理备课组的合作。

⑸、强化针对训练,增强综合能力。一强化定时训练;二强化规范训练,规范就是分数,规范就是能力,着力强调试卷做到四化(段落化、序号化、规范化、整洁化)。答题要求面宽、点全、语短。

⑹、上好两种课型,提高复习效能。

第一是专题复习课。要借助专题教学案,包括考点解读,温故梳理,合作探究,达标检测,高考链接,使学生牢固掌握历史主干知识,对主干知识抓住点,连成线,铺成面,网络化,系统化,构建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第二是专题评讲课。包括考情分析,重点讲解,归类总结,反思整理,学生多思多问,老师少讲,答为主,着力点放在解疑答疑,析因纠错,解题方法与技巧点拔上。

⑺、临近高考,加强心理辅导,多和学生沟通交流。


上一篇:2017年全国卷历史考纲分析解读

下一篇:对考纲和高考试题的研究——对2018年物理高考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