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近三年高考诗歌鉴赏命题特点及备考策略

2017-02-22 16:12:57点击次数:1135

时光荏苒,四季轮回,2016年高考我校画上一个完美句号,我们又要为2017年的高考备战。鉴以往以知今,对近三年山东及全国高考语文诗词鉴赏试题进行归类汇总,把握出题规律,对于预测今年高考命题趋势,科学合理的指导考生应对这类试题应该是不无裨益的。

先看一下近三年山东高考诗歌鉴赏考查相关内容:

 

试卷

 

诗题

 

作者

 

体裁

考查形式

语言

形象

表达技巧

评价内容观点态度

2014

《寻诗两绝句》

陈与义

宋诗



2015

《卜算子》

张元千

宋词


2016

《水仙子•舟中》

孙周卿

元曲



     再看一下近三年全国卷高考诗歌鉴赏考查的相关内容:

试卷

诗题

作者

体裁

考查形式

语言

形象

表达技巧

评价内容观点态度

2014全国1

《阮郎归》

无名氏

宋词


2014全国2

《含山店梦觉作》、《宿渔家》

韦庄

郭震

唐诗

宋词



2015全国1

《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

岑参

唐诗


2015全国2

《残春旅舍》

韩偓

唐诗



2016全国1

《金陵望汉江》

李白

唐诗


2016全国2

《丹青引赠曹将军霸》

杜甫

唐诗



2016全国3

《内宴奉诏作》

曹翰

宋诗



一、近三年命题特点分析

纵观近三年全国高考试卷,鉴赏题设题数目以2个小题为主,赋分基本保持稳定,分值在11分左右。山东卷分值控制在8分,题型设置以问答为主。具体分析命题特点,表现在如下方面:

第一、诗歌体式多样,内容丰富。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

(1)从题材看, 有送别感怀、写景抒怀、思乡怀国、咏怀述志等。其中,以情景交融的写景抒怀之作为多。  

(2)从体裁看, 体裁以律诗最多,绝句、词次之。今年的诗歌在体裁上非常集中,除了律诗、绝句、词外,2016山东卷涉及其他体裁是元曲。可见,这唐宋诗词很受高考诗歌鉴赏命题者的青睐。

在平常备考时,我们还是应重点加强律诗(尤其是七言律诗)、绝句(尤其是七言绝句)、词等体裁的训练。

(3)从作者情况看, 一流诗人全部都在,基本是我们在教材中非常熟悉的,像李白、杜甫、岑参等著名诗人;历年山东高考语文试卷在选诗歌时一般比较注重作品或作家在诗歌史上的地位或是诗歌情感主题的典型性。由此看来,命题人在诗歌的选择上充分尊重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在熟悉的范围内设题,更利于学生对诗歌的把握,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学生的负担,有利于对学生知识水平的检测。

第二、考点分布广泛,但考查重点突出。

近三年的考题把“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及“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都涵盖到了,其中,把握诗歌的表达技巧、理解诗歌内容及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往往是命题者的首选。大部分试题或着眼于具体诗句,或着眼于全篇。有的直接要求回答作者情感或观点的内容,有的要求比较回答不同诗歌或不同诗句的不同情感。还有的要求对作品的思想内容或作者的观点态度进行个性化解读。

第三,题目设问大都指向明确,又适度开放。

命题人的设问异常明晰,且切入点很小,指向性十分明确。如2016全国1卷,第8题就问到“诗的前4句描写了什么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这种限制性的明确设问,既可消除问题的模糊性,又能免除答题的非指向性,更能避免学生漫无边际作答现象的出现,实为一种充分为学生考虑的体贴式设问。这就要求考生仔细审题,揣摩命题意图与答题要求,问什么答什么。

在限制性设问的主导下,也有一些题目设问具有一定程度的开放性。例如2016全国卷3第8题问道“诗的颈联又作‘臂弱尚嫌弓力软,眼昏犹识阵云高’,你认为哪一种比较好?”这种适度开放性的问题,为学生的创新解答和多种解答提供了可能,符合新课程改革的精神。

另外,山东在诗歌命题时选材形式更为丰富,所选用的材料具有积极、健康的内涵和意义,贴近时代,古为今用,具有良好的效果。

二、诗歌鉴赏考查的方向和重点

第一,着重突出对诗句理解等内容方面的考查,情感、形象、手法仍为重点。

《考试说明》对诗词鉴赏的总体要求为:鉴赏文学作品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根据考纲的规定,近三年对这些考点都全面进行了考查。  

能否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是判断考生是否理解整首诗歌的重要考量标准。从古诗词的教学来看,“读懂”古诗词是新课标的基本要求,而“读懂”最直接的尺度就是看考生是否把握了诗人的思想感情,因而考查对诗歌思想感情的分析就成了命题者命题时的常规思考,成为考查重点. 比如2014年全国卷《阮郎归》这首宋词,整首词要表达的是作者的愁绪,很多考生把全词表达的感情弄错了,认为写的是快乐之情、喜悦之情。 “阮郎归”是一个词牌,词牌跟词的内容往往没有直接的关系,很多考生误把“阮郎归”跟全词的内容联系起来,将全词的内容理解成了表示思念之情和思乡之情。另外,这首词上阕的作用分明是通过景物表达情感,为全词情感表达做铺垫,许多考生将其作用答成了“承上启下”。产生问题的主要原因是考生没有读懂作品。

表现手法是几乎每年每卷必考的考点,相信2017年高考也不例外,因为“读懂”是基本要求,而理解和体会作者的艺术匠心则能区别出考生鉴赏能力的高下。表现手法是一个内涵很宽泛的概念,从表达技巧上看,有象征、对比、烘托、白描,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衬托、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从修辞手法上看,有比喻、拟人,夸张、对偶,设问、反问、对比、借代等;从描写角度上看,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从描写景物的角度上看,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从抒情方式上看,有直抒胸臆、寓情于景、用典抒情等。 

一般而言,诗歌是通过形象来抒发感情的,因而把握了形象往往有助于理解诗歌的主旨。诗歌中的形象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人,即诗歌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或抒情主人公,如不慕投贵、豪放洒脱的形象,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形象等;二是景,即诗歌中描写的景物;三是物,即诗歌中描写的物,如松、竹、梅等。 

由此可见,对情感、手法、形象等方面的准确把握将是理解和鉴赏诗歌的关键。因此,学生在平时一定要练好基本功:了解诗歌的内容,把握作者的情感,赏析诗歌的手法,探悉诗歌形象。只有这样,才能在考试中轻车熟路,应对自如。

第二,对比、烘托、渲染、用典、情景关系等表现手法依然是答案的关键得分点。  

它们一直是诗歌鉴赏中重要的表现手法,也经常是答案中的关键得分点。因此在解析解答诗歌时,一定要思考一下以上几种手法。另外,以动写静(动静结合)、虚实结合、象征、托物言志等也一直是考查的重点。

第三,修辞手法几乎成了回答问题的一把“金钥匙”

修辞手法在今年诗歌鉴赏题的参考答案中随处可见,已成为不可或缺的答案要点。 在这些修辞手法中,涉及最多的是比拟、比喻、夸张、排比、对偶、借代等。

修辞被誉为“语言的艺术之花”,必然会成为诗歌鉴赏中常考的手法之一。当遇到表现手法题或解析诗句题时,一定要首先想一想它是否用到了某种修辞手法。例如2016山东卷第14题:

分析“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使用的两种修辞手法。(4分)

可参看答案: 比拟、排比。“诗豪与风雪争先”,用“争先”“鏖战”把“诗豪”“风”和“雪”拟人化,“诗和雪缴缠”,用“缴缠”将“诗”拟物,把抽象的“诗”具象化,生动形象地描写风雪交加的壮美,表现作者迸发的诗情。“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构成排比句,描写了作者的诗情与风雪难分难解的关系,渲染了气氛。

三、高考诗歌鉴赏备考攻略

诗歌的命题特点对于我们复习备考来说有何启示?

1.读诗坚持基本读懂,整体把握。

赏诗,首先要懂诗,要明确诗歌写了什么内容,诗句的意思是什么,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这既是高考命题原则,又是实实在在的具体题目。另外,高考命题专家重视考生对诗歌的整体把握,即便是切口很小的某一句、某一联的题目,也会让你联系全诗。因此,阅读一首诗,切忌“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力求整体把握全诗的内容和情感。

2.强化训练。

训练重点一要放在内容、情感和表达技巧三个方面,因为它们是高考卷考查的重点;二要放在书面表达上。考生经常面临“有话写不出”的苦恼,其原因在于“写”得少。为此,要强化书面表达训练,虽然这种训练可能会招来“程式化”“套路化”的微词,但从阅卷效果看,阅卷老师往往更喜欢那些卷面清爽、表述严密、条理清晰、逻辑严密的答卷。书面表达要做到答案要点化、要点程式化、程式术语化。

3.力避误区。

之所以把这点单独列出说明,是因为考生容易掉进下面的误区。这些误区在做题时应该着力避免。

误区一:重字词不重整体把握。很多考生习惯于在鉴赏诗歌时只注意从一词一义去理解,特别是遇到不熟悉的词或典故,或者词序颠倒的句子,只从字面上进行简单的附会性理解,不知道从整体上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及其抒发的感情。命题者常常抓住这种“望文生义”的毛病设计题目。因此,在鉴赏诗歌时,不应拘泥于字词句的理解,必须从整体上去把握,注意抓住诗歌题目,做好诗歌情感归纳,比如爱国爱民、建功立业、怀才不遇、壮志难酬、孤标傲世、伤春悲离、惜别怀友、羁旅思乡、即事感怀、咏物言志、借古讽今、怀古伤今、隐逸山水、参禅说理等等。

误区二:重做题不重考点归纳。很多同学在复习备考时,只注重做题,而不注重对各种题型、考点的归纳。复习时应注意对考点进行归纳和突破。总体上说,各种题型的考点都集中在语言、技巧、形象和思想感情四个方面。在复习备考过程中要努力熟悉一些术语,如景物描写技巧中的修辞手法术语: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反问、反复、设问、对偶、借代和叠词等。表现手法术语:衬托、反写、铺垫、渲染、想象、对比等。关于“结合”的术语:动静结合,时空结合(高低结合、远近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正侧面结合,各种感官结合等。此外还有白描、细节描写等术语。

误区三:重自我感觉不重命题意图。高考所选诗歌材料在思想内容上大多是积极向上的,这很容易导致考生在体会这些内容时拔高原有主题。而命题者恰恰常在此点上命题。因此答题时应该围绕题干,仔细揣摩命题者的意图。最好的办法就是认真研读题干,特别关注某些词语,如“从全诗看”“请从表现手法角度”“请从写景的动静和写景的顺序”等。须知,只有吃透命题者的意图,才能比较容易地得出正确答案,才不会盲目作答。

4.加强审美积累。

诗不仅要读,更要赏。平时要注意积累古典诗歌知识,多读读古典诗歌方面的鉴赏文章,以提高自己的审美趣味和修养。

以上从诗歌命题特点及诗歌考查重点和备考攻略等方面对近三年的诗歌鉴赏题做了简要的探析和盘点。“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高考试卷异彩纷呈,各具特色,既继承了传统的命题思想,又进行了有益的创新和探索。只要认真分析并寻找规律,做好备考工作,无疑会对今年诗歌鉴赏的教学和备考有积极的指导意义,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上一篇:单县二中韩国春入选“百名优秀思政人物” 杨洪勤、董佳文在“思政金课”评选中获奖

下一篇:2017山东数学高考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