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高三英语考纲分析与应对策略

2017-03-02 16:00:19点击次数:1261

高三英语学科组研读《2017年高考英语科全国卷考纲说明》后发现,2017年高考英语科全国卷与2016年考纲说明相比,整体变化不大,主要是对语法填空题型约定了命题素材为短文形式。详述如下:

一、试卷结构:不再将试卷分为第I卷、第II卷的说法。

二、命题形式:从考纲说明推断,第三部分第二节(语法填空)命题素材为短文形式。

三、试卷结构:删去除听力之外的所有题型的建议答题时间及表格。

四、考核目标与要求:对“语言运用”部分的内容做了文字上的细微调整:

1. 听力(3)对所听内容作出简单推断
  话语发生的场合、说话者的身份、说话者之间的关系……(标亮部分为添加内容)

2. 阅读理解(1)理解主旨要义
  删掉“有时,文章的主旨要义则需从文章的字里行间进行推断。这类试题主要考查考生略读文章、领会大意的能力,它对考生的归纳、概括能力有一定的要求。”

3. 阅读理解(2)理解文中具体信息
  删掉“命题人往往会要求考生根据不同的要求,阅读文章以获得某些特定的信息或准确地寻求所需的细节。”

4. 阅读理解(3)根据上下文推断单词和短语的含义
  删掉“正确理解文章中单词或短语的含义是理解文章的第一步,也是理解文章的基础,不懂单词含义根本就谈不上理解文章。但英语单词的含义并非完全等同于词典中所标注的汉语意思,其含义随不同的语境会有所不同。能根据上下文正确理解灵活变化的词义,才算是真正初步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

5. 阅读理解(4)作出简单判断和推理
  删掉“简单”二字。

6. 写作
  写作是四项语言技能中不可分割的一个重要部分,更是语言生成能力的重要表现形式。删掉“四项语言技能中不可分割的一个重要部分”。

五、题型和示例:更新了除第三部分第二节(语法填空)外的全部题目。

尽管2017年考纲说明变化细微,但2017年英语科高考命题将体现我国高考“一体四层四翼”的高考评价宏观原则。

就高考备考工作,高三英语组做出了以下研究和准备:

一、高考听力分析

纵观高考英语试题种类,听力、单项选择、完形填空、阅读理解、短文改错、书面表达虽各有技巧,但听力部分通过技巧来提高分数却是耗时最短和效率最高的。尤其是在高考这种人生的大考中,如能通过有效地听力特训课程达到提高分数的目的,对考生本人和家长来说都是一件大好事。  听力部分共两节,第一节,共5小题,每小题1.5分,满分7.5分,只有一种题型:短对话,每段对话的录音材料仅读一遍。第二节,共15小题,每题1.5分,满分22.5分,两种题型:长对话和短文听力,每段对话或独白的录音材料读两遍。答案都是三选一:从每小题所给的三个选项中选出一个最佳选项。  

58b8065d5dcfa.jpg

58b806505265f.jpg

听力部分要求考生听懂有关日常生活中所熟悉的话题,如:问路、搭车、准备报告、读书、天气、找借口拒绝活动、看电影、出差、面试、大城市与小县城的生活比较。与往常相同,听力部分中有10段听力材料,其中的5段较短,另5段则较长。话题覆盖面广,对话内容逻辑清楚,话语流畅。所考查的听力微技能包括:理解主旨和要义,获取事实性的具体信息,对所听内容作出简单推断,理解谈话人的意图、观点和态度。设问涉及多个方面,多个角度,采用where-, when-, why-, how-, what-等多种疑问句。

一般来说,高考听力的对话部分都是由一男一女朗读,谈话双方的声音特点明显不同,身份明确,所以,对于身份确定题而言,可以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基本可以听出是上下级关系,同事(同学/朋友)关系,长辈与晚辈关系等。并且对话其中会有大量场景词汇出现,在称呼、打招呼的方式、自我介绍等,语言交流过程中都会体现出来,通过听力特训课程会很容易掌握。

高考听力特训课程会涉及高考大纲所列出的41项日常交际用语的范围,即:问路、打电话、约会、看病、介绍、告别、劝告、留便条、住旅馆、操作工具、租房、用餐、文秘、过海关、风土人情、传统、时事、人物、环保、科普等等。以电影场景为例,会总结重点场景词汇:comedy / tragedy / romance / action / war / horror / science fiction / western / modern drama / soap opera / TV play / sitcom等。同样,如果是天气气候场景,overcast / thunder / strong(high) wind / storm / typhoon / tornado / blizzard / it rains cats and dogs / downpour / the rain is pouring / shower / foggy / freezing / mild / temperature / Centigrade / Fahrenheit等。学生听到相应词汇,会第一时间作出正确的条件反射,以词汇对应场景,形成正确的答题思路。   

不仅如此,基本的地理常识会对做题有帮助,比如听到tornado“龙卷风”这个单词,美洲是这种特殊天气的多发地;听到typhoon“台风”,可以判断出发生地是在亚洲东南部,太平洋沿岸;听到freezing,知道是cold的替换词等等。所以,适当了解一些说英语国家的背景知识,风俗习惯,生活特色等会扩大考生的知识面,对于提高高考听力的理解能力作用很大,尤其是和41个交际项目以及使用的语境相关的背景知识,可以消除考生由于文化差异所形成的听力理解障碍。

而从语音方面来说,考试大纲中由于没有对听力部分的语音做详细规定。所以,很多老师认为高考听力测试除英音外,不应回避美音、澳大利亚英等。但是,个人认为,高考既然是全国统一考试,那它就会有规则,且有规律可循,也就能够做出预期。其实,2005年以后,高考就不再延续英音而转为美音,但无论是英音还是美音,在日常教学中发现,这对学生并不构成大的影响,毕竟高考听力的语速相对来说还是比较慢的,况且,对于第二节而言,会朗读两遍,这些因素,都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听力难度。对一些美式英文的习惯发音,注意一段时间的总结练习就不会有大的问题了。这个是需要在特训课程上说明的,类似的单词还有像schedule,garage,cop,news等,由于习惯的不同,英式美式发音会有差异,所以,美音音变的问题一定要在特训课堂上详细讲解,给出音变规律并练习,便于学生课后的自我强化和提高。   

其实,虽为高考听力,但实际一半的信息靠听,而一半的信息靠阅读。说得直白一些,没有听到原文之前,已经可以排除错误选项,降低选型难度,甚至是直接导出正确答案。

二、高考卷阅读理解分析

1. 题型特点

阅读理解命题延续往年年格局,基本上仍然可以归纳为传统的主旨大意题、词义猜测题、推理判断题以及细节理解题。从整体来看,细节理解题占多数,推理判断题其次,然后是主旨大意题和词义猜测题。具体见下文表格数据分析。

2. 语言特点

新课标卷所选材料基本都是英文原版材料能够体现当代英语的特点,用词简练,生动,语句富于变化,长短句搭配得当,常用词的深层或引申意义也处理得比较恰当,既不限于教材原义,又不涉及过于生僻的用法。 

3. 体裁和题材内容

近几年全国新课标卷高考试题阅读理解的文体多为记叙文、说明文、应用文和议论文四种。题材仍然体现了来源于实际生活、紧贴时代、反映英美文化、感悟人生价值、弘扬正能量、培养核心素养体系等特点。内容涉及政治、经济、人物、动物、故事、新闻、教育、广告、哲理、生态、环保、科普、史地、节日、社会、卫生等多个领域。

4. 语篇特色

从高考英语阅读理解试题看,阅读理解文章均能体现多种语篇手段和修辞方法,具有明显的英语语言独有的文化特征。其篇章和句子结构几乎囊括了英语句法修辞中的所有语句结构形式,如简单句、复合句、虚拟语气、倒装句、省略句、强调句、插入语等。行文的跳跃程度较大,陈述次序变化起伏,隐含信息较多等。此外,长难句和优美的经典句子、谚语等的增加也是这几年高考英语阅读理解的一大亮点,在今后的高考阅读试题中仍将继续保持这种态势。

附表一:近三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阅读理解文体统计

年   份

总题数

体  裁

A篇

B篇

C篇

D篇

2014年I卷

15

应用文

记叙文

议论文

记叙文

2014年II卷

15

记叙文

说明文

说明文

应用文

2015年I卷

15

应用文

说明文

说明文

议论文

2015年II卷

15

记叙文

说明文

议论文

应用文

2016年I卷

15

说明文

议论文

记叙文

说明文


      附表二:近三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阅读理解题型分布 



总题数

题型

细节题

推理判断

主旨大意

词义猜测

观点态度

2014年I卷

15

5

8

0

1

1

2014年II卷

15

8

4

1

2

0

2015年I卷

15

8

4

0

1

2

2015年II卷

15

9

4

1

1

0

2016年I卷

15

11

2

1

1

0


5.命题趋势

(1)从上面的表格中可以看出,记叙文,说明文是主要的体裁,即主料,而应用文和议论文为辅料。

(2)根据上述表格可知,题目设置主要以细节理解和推理判断为主,兼顾词语猜测题和主旨大意议题以及作者观点态度题等(但今年高考阅读理解没有涉及到观点态度题,去年为2题)。

英语阅读理解复习备考建议

新课标中明确地提出了在高中阶段仍然以侧重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为主。所以,阅读能力的考查仍是高考中的重头戏。在这一方面,我们主要进行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以阅读为主线,突破词汇学习。

重视词汇的记忆和应用。考纲及其说明要求考生掌握约3500个单词,这是高考命题的 词汇范围。第一轮复习需要将词汇通过近义词、反义词、上义词、下义 词和词根、词缀以及构词法的知识拓宽。第二轮复习要在3500个词汇中挑出历界阅读理解中的重点单词进行“深挖”。为减轻考生压力,对“扩出去”的单 词只要求认识即可,而对于“深挖”的单词,不仅要认识,更要掌握最基本的搭配和用法。要特别注意新进入考纲词汇的动词,不仅要知道这些词的意思,还要了解 这些动词的搭配、用法和过去式、过去分词的特殊变化。词汇是学生阅读的基础,只有掌握了做够的词汇,学生才能进行有效阅读。

2、加强阅读训练 

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必须建立在大量阅读的基础之上,因此要想正真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还要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⑴、广泛阅读,开阔视野,提高阅读速度 

现在高考试题中的阅读理解材料取材广泛,内容与社会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密切相关。这也体现了现在高考试题的阅读内容要有实效性的要求。我们要精心选取一些内容精彩,难度适中的文章,给学生们及时印出来,作为他们的泛读材料。文章中的优美语言,动人的情节,都深深地吸引着学生们,这样能够把学生们吸引到文章里去,从而既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又提高了学生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⑵、开展专项阅读训练,提高学生的解题技巧 

高考阅读不同文体按照题型分类主要分为五大类:细节题、推理题、主旨大意题、词义句意猜测题、结构顺序题。因此要每周进行至少两次专项训练,以不断提高学生的解题技巧:

阅读考纲解读

要求考生能读懂书、报、杂志中关于一般性话题的简短文段以及公告、说明、广告等,并能从中获取相关信息。

考生应能:

1)理解主旨和要义【主旨大意题】;

2)理解文中具体信息【事实细节题】;

3)根据上下文推断单词和短语的含义【猜测词义题】;

4)做出简单判断和推理【推理判断题】;

5)理解文章的基本结构【篇章结构题】;

6)理解作者的意图、观点和态度【观点态度题】

考试说明解读

阅读文章是我国考生接触外语的最重要途径,因此,阅读理解在试卷中占权重较大。该部分要求考生读懂熟悉的有关日常生活话题的简短文字材料,例如公告、说明、广告以及书、报、杂志中关于一般性话题简短文章。考生应能:

1.理解主旨和要义

任何一篇文章都会有一个主旨要义。有时从文章的第一个段落,甚至第一个句子即可得出文章的主旨要义,从这一段或这个句子读者会知道是谁或什么(即文章的主题),亦会了解作者希望读者了解主题方面的哪些内容。有时,文章的主旨要义则需从文章的字里行间进行推断。这类试题主要考察考生略读文章、领会大意的能力,它对考生的归纳、概括能力有一定的要求。

2.根据上下文推断生词的词义

根据上下文推断单词和短语的含义

正确理解文章中单词或短语的含义是理解文章的第一步,也是理解文章的基础,不懂单词含义根本就谈不上理解文章。但英语单词的含义并非完全等同于词典中所标注的汉语意思,其含义随不同的语境会有所不同。能根据上下文正确理解灵活变化的词义,才算是真正初步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此外,阅读文章时,常常会遇到一些过去未见的词,但许多这类生词的词义可以通过上下文推断出来。这种不使用词典而通过阅读上下文来推断生词含义的能力,是一个合格的读者必须具备的能力,因此也是阅读测试中经常检测的一种能力。

3.理解文中基本信息

文章主题和中心思想的阐述往往需要大量细节信息的支持,这些细节对于理解全文内容至关重要,同时也是归纳和概括中心思想的基础。命题人员往往会要求考生根据不同的要求,阅读文章一伙的某些特定的信息或准确地寻求所需的细节。这类试题有时比较直接,理解字面意思即可答题;有时则较为间接,需要归纳、概括和推理才能答题。

4.作出简单推断和推理

阅读文章的主要目的是获取信息,即作者所要传达的信息。在实际的阅读活动中,有时需要根据文章提供的事实和线索,进行逻辑推理,推测作者未提到的实施或某事发生的可能性等。

5.理解作者的意图、观点和态度

每篇文章都有一个特定的写作目的,或是想读者传递某个信息,或是愉悦读者,或是讲授某个道理。而这些信息通畅并不是明确表达出来,而是隐含在文章之中。因此,这类问题要求考生在理解文章总体内容的基础上,去领会作者的言外之意。

三、高考阅读“七选五”题型分析

“七选五”这样的题型已被全国多个省市的的高考英语试卷采用。考试者将会得到一篇缺了五句话的英语文章,并要求学生根据文章的结构、逻辑、上下文的内容选出相应的五句话填入空白处将文章补充完整。主要目的在于“考查考生对文章的整体内容和结构以及上下文逻辑意义的理解和掌握。” 做题时需要明白整篇文章的主旨,文章整体的思路和每一段的用意以及作者写作的意图。花些时间理清段落之间和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也有助于帮助学生把握文章的整体结构和思路。如果这些理不顺的话,就很难把文章读下去。从文章的整体性来考虑,五个选项即是独立的也是有关联的。尤其是那些总结性的,或者承上启下性的句子,选错了还会影响到你对下一个空格的判断。两个干扰选项也增加了这类题型的总体难度。

命题特点:

一、选材特点:

一般为280-300词左右的说明文或议论文,单纯以时间或事件为线索的记叙文不宜于考查逻辑思维能力,一般较少出现。

二、设空特点:设空类型一般有:

标题类、主题句类、承上启下类、概括总结类、其他类

三、选项特点:

该题型选项大致可分为三类:

主旨概括句(文章整体内容)

过渡性句子(文章结构)

细节注释性句子(上下文逻辑意义)

另外两个多余的干扰项也可以通过这三个特点来排除,例如主旨概括句要么过于宽泛要么以偏概全或偏离主题,过渡性句子不能反映文章的行文结构,注释性句子与上文脱节等。


 

考 点

题   量    分   布

2012课标

全国1

2013课标

全国1

2014课标

全国1

上一篇:2017山东数学高考分析

下一篇:《2017年高考地理考试大纲》修订解读研究

  • CopyRight©单县第二中学鲁ICP备12013485号
  • 地址:单县白云路北段(274300)电话:0530-4658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