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教育部颁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明确指出:要组织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把促进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作为首要任务。在历史课的教学过程之中如何落实核心素养呢?这是在历史教育界探讨的一个热门话题。笔者在此将自己关于如何利用地方史资料让核心素养落地生根的一些思考、观察与实践付诸下文,烦请专家及同行不吝赐教。
地方史资源通常包括历史遗存、历史文物、历史文献(家谱、老照片)乡风民俗和当事人口述史等在内的与学生生活地域密切相关的历史资源。那么如何利用乡土史资源升华学生的核心素养呢?
一、利用综合实践活动课渗透核心素养
在历史课教学中,许多教师利用教材内容对学生进行个人修养、家国情怀的品行培育。但是有些教材内容“无人无事”,进行学科德育、家国情怀的渗透比较困难。这时候要充分发掘地方史资源,结合本地区的教育资源和优势,利用综合实践活动课来渗透核心素养。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家乡的自然环境,本村、本市以及父母亲所在地的集体农庄或企业等都是学生热爱祖国强烈感情的源泉,教育者的任务在于引导开发这些源泉,使每个学生的心灵都应该从这些源泉中汲取爱国主义精神” 【1】
主题活动:出访浮龙湖,参观老子庙。让学生身临其境的去感知老子。老子距离学生遥远而陌生,因此我们需要用这种方法将学生带入特定的历史时空。为讲解必修三第一课孔子与老子奠定基础。
我们的家乡—单县地处孔孟之乡,是一座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县城。浮龙湖位于单县境内,古代称“孟㵭泽”。公元前487年—公元前478年,老子隐居于此,劝农桑、施教化、参悟玄机。构建“无为而治”之经典—老君十八寨,现称“老君庙”。
活动建议:让学生参观老君庙,欣赏老子石像。然后让学生思考,老子庙记载的有关老子的这些史料可信吗?这就牵扯到五大核心素养之一的“史料实证”问题。什么叫史料实证?《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
让学生查阅更多关于老子的史料,可知关于老子出生地,游学经历均有不同版本,并且语焉不详。至于老子到底有没有来过浮龙湖还需要发掘更多的史料来证明之。
我们用着种思辨的方法反问学生,引导学生对乡土资源进行释疑性探究,在学习的过程中加强学生的史证意识。更好的让核心素养落地。
二、引导与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乡土史资源的开发促成核心素养的落实
以“抗日战争”教学为例。这一段历史离我们年代较近可以让学生利用所在乡镇情况比较熟的有利条件,组织专题访谈活动,即通过寻访当事人,形成口述史,这样更能加深学生对家国情怀的理解。
向家长的长辈了解:日军在全面侵华的时候在单县制造了哪些暴行?采访一位亲历日军暴行的老爷爷他回忆如下:
“1942年2月,日本鬼子进我们村抓走了200多人,在黄顺堤淹死了不听话的10多个人。过后又将几十个无辜百姓押到朱破楼,用刺刀一一刺死。没过多久一股日军扫荡岳寨,除杀人、放火、抢夺外还在吴庙台轮奸一名15岁姑娘和1名妇女。
基于这段乡土资源制造的历史现场,让学生感受历史的真实,从而更深切地理解历史知识。借助乡土史资料营造的这一情感体验氛围,唤醒了沉睡于学生心中的对家乡人事的关切之情。学生在访谈中,在倾听中,更主动地、真切地、静心地思考:“战争究竟带来怎样的影响?记住了日军曾制造的暴行后,我们怎么办?”为此,在适时地选用《单县志》中的材料,引导学生思考以上问题。
“1942年5月4日,日军1000余人,伪军500余人,突然包围潘庄国民党朱世勤部。在朱部发现敌情的前日夜,八路军联络参谋已经预先通知朱世勤部。朱下决心和潘庄所有军民守卫潘庄。这时,日军开始用大炮向潘庄北、西两面猛烈轰击,意在逼迫我军外撤再乘机追歼。八路军参谋刘星南等共产党人士表示愿意与朱生死与共。朱世勤更加坚定信心,与潘庄共存亡。日军炮轰一小时,见朱部不撤乃向潘庄合围,并施放毒气,朱世勤中弹牺牲,参谋长刘星南亦阵亡。所属官兵除少数突围外,大部分血跃沙场。” 【2】
通读这段材料,恍然间把学生也带到了那个烽火连天,激情燃烧的抗战岁月!—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家国情怀悄然播下。在“引入乡土资源后的教学设计与实施”中,学生了解到了日军的滔天罪行,很能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生发出对家乡的热爱,关切之情,而且积极抗战进取的人生态度,对家乡对祖国有担当历史使命感也会在学生的心田中生根发芽。
悠悠乡土史,拳拳家国情,将乡土史有机融入到历史课堂,既有助于学生对家乡传统文化的继承,加深对教科书内容的感悟,同时也有助于强化情感上的认同,让历史核心素养真正落地。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 苏霍姆林斯基选集:第一卷【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
【2】山东省单县地方史编撰委员会 《单县志》 山东人民出版社 1995年